你的位置:爱游戏app怎么下 > 新闻动态 > 55年毛主席推荐粟裕授元帅衔,粟裕坚辞,毛主席:必须是第一大将

新闻动态

55年毛主席推荐粟裕授元帅衔,粟裕坚辞,毛主席:必须是第一大将

2025-04-13 10:19    点击次数:58

1955年我军首次军队授衔时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按照当时授衔的总框规定,粟裕完全可以有资格领授元帅衔。毛主席还专门就粟裕的授衔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无论是从战功、资历、才能、品德各个方面都符合元帅评定标准的,应该授予粟裕元帅衔。

粟裕在得知毛主席对自己的高度认可后,立即向军委和毛主席书面请求不要授予元帅衔,态度坚决、语气诚恳,认为授予大将衔已经够高了。

毛主席考虑到军委大多数人的意见:元帅衔只授予中央军委委员,最后让步,但明确指出:粟裕不授元帅可以,但必须授大将衔,而且必须是第一大将。

就这样,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中央书记处于9月中旬最终定了下来。

十大元帅朱、彭、林、刘、贺、陈、罗、徐、聂、叶,全都是当时的中央军委常委,而且是1952年首次军队评级中的一等一级军委副主席及二等一级大军区司令及政委。

十大将粟裕、徐海东等人是当时的军中高层及中央委员,而且是1952年首次军队评级中的二等二级军委委员。

从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最终名单上可以看出,1955年9月的授衔标准基本上是以1952年军队评级结果为参照,并结合当时军队工作需要定下来的。

一、毛主席为何要给粟裕授元帅衔?

1954年9月底,中央决定在政治局和书记处下设军事委员会,也就是中央军委,专门负责全国的军事工作。中央军委由12人组成,毛为主席,朱、彭、林三人为副主席,刘、贺、陈、邓、罗、徐、聂、叶为委员,军委的日常工作由彭德怀主持(毛泽东是中央政府主席、朱德是中纪委书记兼解放军总司令)。

新的中央军委成立后,原中革军委其他人员进入国防委员会,包括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

新的中央军委成立后,正在酝酿的授衔工作有了更现实的标准,给所有的中央军委委员授予元帅军衔,其中毛主席为唯一的大元帅。

中央军委评衔领导小组这样考虑非常合理,更是从现时军事管理的实际出发,认为这样评定不会有人不服,更不会有人反对,事实上确实没有人不服,也没有人反对。

但毛主席却提出要给不是军委委员的粟裕授予元帅衔,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军中谁人不识粟裕,谁人不知粟裕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把蒋介石的几大金刚都打怕了。论军功、论资历、论才能、论品德都无愧于元帅衔。

条例明文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所以毛主席这样提议是有根据的,并不是毛主席偏袒、照顾粟裕,更不是私人情感作怪。

粟裕与毛主席相识在井岗山,南昌起义败后,跟着朱老总和陈老总到井岗山与毛主席汇合。说起渊源,粟裕认识陈毅和朱德更早些,当时粟裕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兵,而朱德、陈毅和毛泽东都已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所以没人注意这个小兵。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用在粟裕身上最为恰当。跟随陈毅的过程中初步受到陈毅的注意,后来跟随陈毅、朱德后,初步受到朱德的注意。井岗山上细心学习毛、朱、陈指挥打仗的艺术,后来随毛主席和朱老总去了闽西,负责保卫毛和朱的安全,工作细致有条理,逐渐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陈毅对粟裕非常赏识,总把粟裕放在自己的麾下,给了粟裕施展才能的平台,粟裕不负陈毅的厚望,在历次战斗中都冲锋在前。

红军长征前,陈毅因受伤未能跟随部队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粟裕受命带领抗日先遣队北上,也没能参加长征。后来抗日先遗队被打散,跟过方志敏一段时间,随后便在闽浙赣地区像陈毅一样打游击。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成长很快,军事指挥才能开始突显。1938年6月17日,指挥部队打败日军,打响了新四军在江南的名声、振奋了军心。

自第一次打败日军后,粟裕的部队越战越勇,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多次指挥伏击战,歼敌好几百,缴获大量军用枪械物资,成为新四军中有名的战将。

1939年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与陈老总配合默契,形成打不散的铁组合。

1940年10月,陈毅在后方指挥,粟裕在前线拼杀,配合打赢了著名的“黄桥决战”,一战歼敌一万多人,受到中央领导的嘉奖,开创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由于国民党的“联日灭共”意图明显,随后在11月底发起曹甸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8000余人。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重创,叶挺被国民党抓走以叛变罪入狱,近万人的新四军经过7昼夜的奋战,只有2000余人突围出来。

国民党诬陷新四军叛变,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但中共中央决定重新组建新四军,由陈毅同志担任新四军的领导,粟裕升任新四军中的第一师师长。

此后的几年中,粟裕带领第一师在苏中地区作战多次,不断总结作战经验,先后向中央提出多次战略上的军事行动意见,多被采纳,受到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肯定。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有了更大的进步,一次次大的战斗、战役成就了粟裕在军中的指挥威名。

1946年,粟裕坐镇苏中,在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要求粟裕西移的指令下,粟裕果断向中央和新四军建议,先在苏中打几仗,提振军心。起初陈毅军长并不赞同,但中央毛主席听取并同意了粟裕的建议,由此在新四军历史上写下了“粟裕七战七捷消灭蒋军七个整旅”(即七个师)的华丽篇章,被毛主席大加称赞。

随后粟裕指挥了数量众多的战斗、战役,较为著名的战斗、战役有:鲁南战役(歼敌3万多)、莱芜战役(歼敌5万多)、蒙阴战役(俘虏杨文泉)、孟良崮战役(击毙张灵甫)、沙土集战役(全歼五十七师)、开封战役(歼敌4万多)、睢杞战役(歼敌5万多)、兖州战役(歼敌6万多)、济南战役(歼敌10万多)、淮海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解放杭州、解放上海、福州战役(歼敌4万多)、漳厦战役(歼敌2.7万多)等,1950年周密做好攻台准备,6月到东北任边防军总司令,为抗美援朝做后盾。

解放战争中,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1947年底,粟裕开始指挥大兵团作战,更大的平台更加突显出他的过人之处。

历次大的战斗、战役打响前,粟裕都会提前做好作战计划并及时同上级、中央军委进行请示沟通,多次提出的建议被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采纳,多次得到上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并且有几次毛主席亲自指示要等粟裕做出计划后再战斗。

通过在解放战争中多次大战的历练,粟裕可以比肩当时有军中战神之称的林、成为让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的名将、成为解放军众所周知的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粟裕功劳巨大。

毛主席之所以主张为粟裕授元帅衔,原因不言自明。

二、粟裕为何坚决不接受元帅衔?

粟裕在信中明确向中央表示自己不会接受元帅衔,认为自己被授予大将衔已经够高了,而且他只嫌高不嫌低,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呢?

首先,粟裕征战二十余年,为人低调,从不抢功,更不争名,从他的前两次坚持“让帅”便可以看出来。

1945年后中央根据统一作战需要,成立华中局并任命粟裕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粟裕认为不妥,经过两次坚持后,中央才最终同意了粟裕的请求,自己作张的副手。此事,毛主席对粟裕的胸怀甚为欣赏。

这也是粟裕的第一次“让帅”。原因很简单,张是中央委员,而且以前张是自己的领导,现在让张作自己的副手,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1948年初,中央准备让粟裕统领多个纵队指挥渡江战役,粟裕大胆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此时渡江还不到时候,建议先在江北打几个大胜仗再渡江。毛主席对粟裕的建议完全赞同。同时决定把陈毅从华东野战军调往中原军区任司令,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等于要把一直在华东野战军副职上的粟裕扶正。

粟裕明确向中央和毛主席表示希望陈毅仍然保留华东野战军司令和政委的职务,自己还是担任陈毅的副手,这样的胸襟令中央和毛主席为之动容。

在粟裕的一再请求下,中央和毛主席最后同意了粟裕的请求,陈毅就任中原军区新职,同进保留华东野战军的职务,但在华东野战军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全权代理,即认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

这是粟裕的第二次“让帅”。原因是当时的华东野战军是由两大野战军合并而成,自己没有陈毅司令熟悉部队情况,由陈毅继续做司令和政委更能服众,更有利于军事行动的开展。

粟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两次“让帅”,严格来说是两次“让司令”,无不体现了他看淡名利的务实之风。

其次,评衔时粟裕是军委总参谋长,对军委领导们制定评衔标准和意向可授元帅衔人选充分了解,而自己并不是当时的军委领导,确实不宜领受元帅衔。

有这两个前提原因存在,粟裕提出拒不接受元帅衔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以毛主席对粟裕的了解,所以也不便继续强求,只好作出让步,同意了粟裕的请求。

这也就是粟裕的第三次让帅,而且最后一次是真正的“让帅”。

粟裕的三次“让帅”在军中影响很大,对于那些邀功之人起到了正面教育作用。

当时周恩来总理就明确向毛主席表示,粟裕不愿授元帅衔,人才难得啊!但大将衔是一定要授的。毛主席当时就发出感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让帅!随即发话,粟裕必须授大将衔,而且必须是第一大将。

毛主席的这一表态,充分说明了对粟裕这个人的全面认可。

三、中共高层对粟裕的评价有哪些?

粟裕的将帅之才除了毛主席多次给予充分肯定,周总理也是高度认同。另外粟裕的为人和才能还受到中共其他高层的好评。

刘少奇:粟裕是新四军中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师长。

朱德:革命就像接力赛,我老了以后,还有粟裕在!

林:粟裕打仗真厉害,他打的好多仗连我都不敢轻易下决心去打。

刘伯承:粟裕打仗有古代名将之风,他是中国的战略家。

陈毅:粟裕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叶剑英:百战名将,有谁不知道华东的粟裕?

四、结语

粟裕的一生是戎马征战的一生,对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生征战无数、纵横东西南北,歼敌百万,先后六次在战斗中负伤,其中1930年在水南战斗中头部受伤,有三块弹片一直伴随他到终老火化时才与世人见面。

粟裕一生对党忠诚、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注重我军的理论创新和积累总结,对我军的军事教育付出了很大心血。

在革命战争中不惧危险,多次在前线坐镇指挥,令敌人心生胆怯;建国后尽职尽职,一心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58年后受错误批判仍不改初心,坚持工作;年老后不图清闲,仍为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献计献策。

1984年2月5日去世,享年77岁。